新闻动态

News Center

Lumerical |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双波段MIM滤波器引领高灵敏度检测革新

发布日期:
2025-08-19

浏览次数:

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生物医学诊断、环境监测、化学分析等领域对微量物质检测的需求日益迫切。折射率作为物质的关键光学特性,其微小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成分与状态信息。传统传感技术因灵敏度不足、体积庞大等问题,难以满足高精度、实时检测的需求。而等离子体技术的崛起,为突破这一困境带来了曙光。本文将深入解读一项发表于《Scientific Reports》的创新研究——基于粒子群优化(PSO)的紧凑双波段金属-绝缘体-金属(MIM)滤波器设计[1],探讨其如何通过精妙设计与智能优化,实现高灵敏度折射率传感的重大突破。

等离子体与MIM结构

的独特优势


等离子体技术是当前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,它聚焦于电磁波与金属-介质界面自由电子的相互作用,这种作用会激发表面等离激元极化激元(SPPs)——沿金属-介质边界传播的电子集体振荡。SPPs具有亚波长光限制能力,能将光场压缩到远小于衍射极限的尺度,这为高分辨率成像、高灵敏度传感等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在众多等离子体结构中,金属-绝缘体-金属(MIM)波导凭借其卓越性能脱颖而出。MIM波导由夹在两层金属之间的超薄介质层构成,能高效束缚和引导SPPs长距离传播。在折射率传感中,当周围介质的折射率发生微小变化时,SPPs的共振波长会随之偏移,通过监测这种偏移即可实现对折射率变化的高精度检测。然而,设计高性能MIM传感器面临诸多挑战,如何最大化灵敏度、提升传输效率、降低光学损耗等,这需要对传感器尺寸进行精准调控,优化品质因数等关键参数。

紧凑双波段MIM滤波器

的结构解析


该论文提出的双波段MIM滤波器在结构设计上独具匠心,为高灵敏度传感提供了硬件支撑。滤波器以银为金属材料,空气为绝缘介质,整体呈现对称结构,沿中心线分布着两个新型短截线(stub),每个短截线内含两个对称分布的空气孔洞,波导中间还设有一个小型垂直短截线,如图1所示。

Lumerical |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双波段MIM滤波器引领高灵敏度检测革新

图1 MIM滤波器的示意图

这些结构细节并非随意设置,而是经过精心设计。空气孔洞能调节局部折射率,增强SPPs在金属-介质界面的模式限制与场增强效应,优化共振特性;同时,孔洞可调控相位匹配条件,实现截止波长与通带的精准调谐,还能减少传播损耗,提升耦合效率,使传输谱中的共振谷更清晰。短截线的角度(Ө)设计为135°,这一角度平衡了灵敏度与滤波效率——角度过小时通带传输低、截止带衰减不完全;角度过大则共振谷变宽,光谱选择性下降,135°时能实现通带高传输与截止带近零传输的理想效果。

滤波器的关键尺寸参数对性能影响显著。研究通过仿真系统分析了短截线宽度(W1)、长度(L1)、L2/L3比例、孔洞直径(d)等参数的影响:当W1=60nm时,滤波器在1008nm和1348nm处实现尖锐截止,通带传输效率最高;L1=160nm时,截止带抑制效果最强,且短截线长度与共振波长呈反比关系;L2/L3=1.2时,截止波长尖锐,传输效率最优;孔洞直径d=12.5nm时,共振波长稳定,传输率最佳。这些参数的初始值为后续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
粒子群优化算法

的精准调控


为突破传统优化方法的瓶颈,本研究引入粒子群优化(PSO)算法对滤波器尺寸进行全局优化。在优化过程中,PSO算法的目标函数被设计为优化MIM滤波器的传输特性。该算法寻求最大化通带中的传输速率,并最小化截止带中的传输速率(接近于零),以确保有效的滤波性能:


Lumerical |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双波段MIM滤波器引领高灵敏度检测革新


其中T(λ)为波长λ处的传输率,λpassband和λcutoff分别代表通带和截止带波长。PSO参数经过精心调试:种群规模设为100个粒子,确保解空间的充分探索;惯性权重θmax=0.7、θmin=0.4,平衡探索与开发能力;加速常数c₁=c₂=2,使粒子兼顾个体经验与群体信息;优化迭代次数为500次,保证收敛到稳定解。

优化流程采用MATLABLumerical FDTD联合仿真,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。

Lumerical |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双波段MIM滤波器引领高灵敏度检测革新

图2 PSO算法设计MIM滤波器的工作流程

首先在MATLAB中初始化PSO参数与粒子位置;每个粒子对应的尺寸参数输入Lumerical FDTD进行仿真,计算传输谱;MATLAB评估目标函数,更新粒子的局部最佳位置(Pbest)和群体的全局最优位置(Gbest);重复迭代直至收敛。最终得到的优化尺寸:L1=163.41nm、L2=14.85nm、L3=13.08nm、L4=15.76nm、W1=22.48nm、W2=19.54nm、d=11.14nm。

仿真验证:

FDTD方法揭示光学性能


为精准评估滤波器性能,研究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(FDTD)进行仿真,选用Ansys Lumerical FDTD solver。FDTD是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强大工具,能在时间和空间域中精确模拟电磁波与结构化材料的相互作用,其核心是基于Yee算法对麦克斯韦旋度方程进行离散化迭代求解。

仿真边界条件采用完美匹配层(PML);网格尺寸设为1nm,保证光传播与结构相互作用计算的精度;光源为600-1800nm的宽带平面波,通过边缘耦合方式注入MIM波导,这种耦合方式在等离子体波导中应用广泛,插入损耗小。仿真中光为TM偏振,因只有TM模式能激发MIM波导中的SPPs;温度恒定为300K,确保材料特性稳定。

金属材料的介电特性对仿真准确性至关重要。研究采用Drude-Debye模型计算银的相对介电常数,该模型考虑了金属介电常数的频率依赖性,公式为:

Lumerical |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双波段MIM滤波器引领高灵敏度检测革新


其中ϵ=3.8344(无限频率相对介电常数)、ε=-9530.5(静态介电常数)、τ=7.4×10⁻¹⁵s(弛豫时间)、σ=1.1486×10s/m(电导率),空气的介电常数设为1。

仿真结果清晰展现了优化效果。图3对比了初始与优化尺寸的传输谱,优化后滤波器通带传输率显著提升,截止波长处传输率接近零,滤波性能大幅改善。图4展示了750nm(通带)、1008nm(截止带)、1600nm(通带)处的磁场分量|Hz|分布:通带波长处呈现高场强区域,表明光高效传输;截止波长处场强极低,显示信号被有效阻断,验证了滤波器的工作机制。

Lumerical |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双波段MIM滤波器引领高灵敏度检测革新

图3 初始和优化后滤波器的透射光谱比较

Lumerical |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双波段MIM滤波器引领高灵敏度检测革新

图4 所设计的滤波器在通带和截止波长处的场分布:

(a)750nm;(B)1008nm;(c)1600nm

性能优势


经过优化的双波段MIM滤波器在多项关键指标上表现卓越。灵敏度是传感性能的核心指标,定义为共振波长偏移量与折射率变化量的比值(S=Δλ/Δn)。本设计在两个截止波段的灵敏度分别达到7504nm/RIU和8000nm/RIU,意味着周围介质折射率每变化1RIU,共振波长将分别偏移7504nm和8000nm,能精准捕捉微小折射率变化。

品质因数(FOM)和检测限(DL)进一步验证了传感器的高精度。FOM定义为灵敏度与共振峰半高宽(FWHM)的比值(FOM=S/FWHM),反映传感器区分微小波长变化的能力;DL为FWHM与灵敏度的比值(DL=FWHM/S),代表可检测的最小折射率变化。本设计两个截止波段的FOM分别为250.13(1/RIU)和250(1/RIU),DL分别为0.0039RIU和0.004RIU,表明其在高灵敏度的同时兼具优异的检测精度。

与现有研究相比,该设计优势明显。从表1可知,其他MIM传感器灵敏度多在680-3180nm/RIU之间,而该设计灵敏度远超同类;在尺寸上,该设计为200nm×420nm,是对比研究中最紧凑的;优化方法上,PSO算法的应用使其性能超越传统参数扫描、人工调优等方法。双波段特性也拓展了应用场景,能同时在1008nm和1348nm两个波长范围实现传感,提升检测效率与可靠性。

文献

工作波长(nm)

灵敏度

(nm/RIU)

FOM(1/RIU)

尺寸

(nm×nm)

优化方法

[2]

1960

1960

15.2

400×960

参数扫描

[3]

1138,1730

2587.87

172.16

450×600

人工神经网络

[4]

1628,2363

2400

95.86

460×1000

手动调谐

[5]

1500-2400

2800

51.9

-

手动调谐

[6]

2243

3180

54.8

780×1250

手动调谐

本文

1008,1348

7504,8000

250.13,250

200×420

PSO


表1 性能对比

总结

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紧凑双波段MIM滤波器的设计与优化,是等离子体传感技术的重要突破。通过创新结构设计、PSO智能优化和FDTD精准仿真,实现了7504nm/RIU和8000nm/RIU的高灵敏度,250以上的高FOM,以及200nm×420nm的紧凑尺寸,性能远超现有同类研究。


这项研究不仅为高灵敏度折射率传感提供了新方案,也展示了智能优化算法在光学结构设计中的巨大潜力。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和材料工程的发展,该技术有望克服现有挑战,在生物传感、化学检测、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。

参考文献

[1] Darabi A, Malekshahi M R.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a compact dual band metal insulator metal filter for high sensitivity refractive index sensing us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[J]. Scientific Reports, 2025, 15(1): 22436.

[2] Rahad R, Ali A, Pias M K H, et al. Plasmonic metal-insulator-metal (MIM) refractive index sensor for glucose level monitoring[J]. Plasmonics, 2024, 19(5): 2605-2614.

[3] Zonouri S A, Hayati M. Design of a MIM sensor using an optical resonator and GMDH algorithm for high efficiency applications[J].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Electronics, 2024, 23(2): 467-480.

[4] Sun Y, Ren Y, Qu D, et al. Plasmonic sensor based on S-shaped metal-insulator-metal waveguide for the detection of water-soluble vitamins[J]. Plasmonics, 2024: 1-9.

[5] Yan S, Cao Y, Su Y, et al. MIM waveguide based nano refractive index sensor for hemoglobin and glucose concentration detection in human body[J]. Physica Scripta, 2024, 99(6): 065541.

[6] Chang S, Yan S, Su Y, et al. Nanosensor based on the circular ring with external rectangular ring structure[C]//Photonics. MDPI, 2024, 11(6): 568.

相关阅读

共封装光学 | 利用Ansys光学产品重塑数据中心

Lumerical | 基于MIM双环谐振器的等离子体光学生物传感器

Lumerical | 基于氮化物的微型LED

Lumerical | 基于渐变折射率透镜的边缘耦合器

Zemax | 公差的标准怎么计算的,如何确认计算细节?

光收发器信号完整性分析(包含封装效应)-AEDT-INTERCONNECT互操作性


相关推荐

Lumerical |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双波段MIM滤波器引领高灵敏度检测革新
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生物医学诊断、环境监测、化学分析等领域对微量物...
共封装光学 | 利用Ansys光学产品重塑数据中心
在数据中心飞速发展的背景下,人们始终在追求更快速、更高效和更低成本的解决...
Lumerical | 基于MIM双环谐振器的等离子体光学生物传感器
在医疗健康、食品安全与环境监测领域,病原细菌的快速精准检测始终是一项关键...
Lumerical | 基于氮化物的微型LED
01 前言在本例中,我们在Ansys Lumerical Multiph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