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
News Center

如何在OpticStudio中建模和设计真实波片

发布日期:
2025-09-11

浏览次数:

波片作为调控光偏振态的核心元件,其设计需精准匹配双折射材料特性、相位延迟需求与系统偏振控制目标。Zemax OpticStudio 凭借完善的偏振分析与双折射建模功能,可实现从参数定义到性能验证的全流程设计。下面结合真实波片的光学本质,拆解 OpticStudio 中的建模关键步骤与性能优化要点,聚焦实操干货,助力高效设计符合需求的真实波片。

OpticStudio

一、波片建模的核心原理:先搞懂这 3 个关键认知

在进入软件操作前,必须明确真实波片的光学逻辑,避免建模方向偏差:

双折射是波片的核心特性:波片依赖单轴晶体(如石英、氟化镁)的双折射效应,使入射光分解为寻常光(o 光,折射率 no)与非常光(e 光,折射率 ne),二者传播速度不同,通过波片后产生固定相位差(相位延迟)。相位延迟量 Δφ 由公式 Δφ=2π(ne-no) d/λ 计算,其中 d 为波片厚度,λ 为工作波长 —— 这是后续参数设置的核心依据。

相位延迟决定波片功能:不同相位延迟对应不同功能,如 λ/4 波片(Δφ=90°)可将线偏振光转为圆偏振光,λ/2 波片(Δφ=180°)可旋转线偏振光方向,全波片(Δφ=360°)仅补偿相位偏差不改变偏振态,设计前需明确系统所需的相位延迟目标。

快轴 / 慢轴方向不可忽视:晶体光轴方向决定波片的快轴(光传播速度快,折射率低)与慢轴(速度慢,折射率高),二者正交。例如设计 λ/4 波片时,需使快轴与入射光偏振方向成 45°,才能输出理想圆偏振光,方向偏差会直接导致偏振态调控失效。

二、OpticStudio 建模前期准备:3 步搭好基础框架

建模前的系统配置直接影响结果精度,需重点关注波长、偏振分析与材料参数的准确性:

精准配置工作波长:打开 OpticStudio 新建序列模式系统,在“System Explorer> Wavelengths”中添加目标波长(如 0.5μm 单波长,或 0.5-0.7μm 多波长用于消色差波片),并将核心工作波长设为“Primary Wavelength”。注意:双折射材料的折射率(no、ne)随波长变化,波长设置需与后续材料参数严格匹配。

启用偏振分析功能:波片的核心是调控偏振态,必须开启偏振计算:进入“Analysis> Polarization > Polarization Settings”,勾选“Enable Polarization Calculations”;若需定量分析,可在“Polarization Ray Tracing”中设置追迹光线数量(如 1000 条),确保结果覆盖波片全孔径。

加载双折射材料库:真实波片依赖特定双折射材料,需在“System Explorer> Material Catalogs”中添加“BIREFRINGENT”材料库,包含石英(QUARTZ/QUARTZ-E)、氟化镁(MgF2)等常用材料。后续可通过“Materials > Dispersion Diagram”查看材料的 no、ne 随波长变化曲线,确认是否符合设计需求(如石英在 0.5μm 下 no≈1.5487,ne≈1.5579)。

三、真实波片建模核心实操:从参数定义到模型搭建

OpticStudio 中采用“Birefringent In/Out 表面对”建模,贴近真实波片的物理结构(双折射材料层),步骤如下:

插入双折射表面对:在“Lens Data Editor”中,于光源与像面之间插入 3 个新表面:表面 1 设为“STOP”(入瞳,孔径直径根据系统需求设置,如 0.1mm),表面 2 设为“Birefringent In”(双折射入射面),表面 3 设为“Birefringent Out”(双折射出射面),表面 4 设为“IMAGE”(像面)。表面 2 与 3 构成波片的双折射材料层,二者间距即为波片厚度 d。

定义双折射关键参数:双击“Birefringent In”表面(表面 2),进入“Surface Properties”设置:

光轴方向:在“Birefringence”选项卡中,设置“Optic Axis Cosines”(光轴余弦值)定义快 / 慢轴方向,如 X 轴方向光轴设为(1,0,0),Y 轴方向设为(0,1,0),需与设计的快轴方向一致;

材料与厚度:“Material”选择目标双折射材料(如 QUARTZ),“Thickness”输入计算得出的波片厚度(如单色 λ/4 波片,根据公式计算得 d≈13.491μm,即 0.013491mm);

模式选择:“Mode”设为 2 或 3(模式 2 追迹 o 光并计算 e 光相位延迟,模式 3 追迹 e 光并计算 o 光相位延迟),确保偏振态计算完整,避免能量丢失。

匹配入射光偏振态:波片性能依赖入射偏振态,需在“System Explorer> Polarization”中设置:取消“Unpolarized”勾选,定义入射偏振态(如右旋圆偏振光设为 Jx=1.0、Jy=1.0,X-Phase=90°、Y-Phase=0°),确保入射光与波片快 / 慢轴方向匹配(如 45° 夹角)。

四、波片性能验证:4 个关键分析工具确保设计达标

建模后需通过专项分析验证波片是否满足功能需求,核心验证项如下:

相位延迟量验证(CODA 操作数):在“Merit Function Editor”中添加 CODA 操作数,设置“Data=110”(计算 Ex 与 Ey 的相位差),“Surf”设为像面(如表面 4)。若设计为 λ/4 波片,CODA 操作数返回值应接近 ±π/2(90°),偏差需控制在 1% 以内;若偏差过大,需重新调整波片厚度或材料折射率。

偏振态转换验证(Polarization Pupil Map):进入“Analysis> Polarization > Polarization Pupil Map”,查看入射光经过波片后的偏振态分布。例如右旋圆偏振光经过 λ/4 波片后,应转为线偏振光,图谱中偏振椭圆的长轴方向需符合理论预期,无明显畸变(说明相位延迟均匀)。

光程差与波数验证(多配置编辑器):若需精准计算 o 光与 e 光的光程差,可使用“Multi-Configuration Editor”搭建 3 个配置:配置 1 为原始波片结构,配置 2 将双折射表面改为标准表面并使用 no 材料,配置 3 使用 ne 材料。通过 OPTH 操作数计算各配置光程,DIVB 操作数计算波数,DIFF 操作数求波数差,最终 PROD 操作数得出弧度制相位延迟,与 CODA 结果交叉验证,确保精度。

波长依赖性验证(Universal Plot):对于消色差波片(多波长应用),需通过“Universal Plot 2D”分析不同波长下的相位延迟。设置“Independent Variable X”为波长(如 0.5-0.7μm),“Dependent Variable Z”为 CODA 操作数(相位差),若曲线波动小(如各波长相位差均接近 90°±5°),说明消色差效果达标;若波动大,需调整两片波片的厚度比例(如石英与 MgF2 组合,优化 t1/t2 比值)。

五、消色差波片设计进阶:解决多波长相位延迟波动

当系统需在多波长下工作(如白光系统),需设计消色差波片(由两片不同材料的波片组成,抵消波长对相位延迟的影响),关键步骤如下:

选择材料组合:优先选择双折射色散特性互补的材料,如石英(QUARTZ)与氟化镁(MgF2),前者 no、ne 随波长变化率大,后者变化率小,组合后可降低总相位延迟的波长依赖性。

搭建双波片模型:在“Lens Data Editor”中添加两组“Birefringent In/Out”表面对:第 一组用 QUARTZ(光轴 X 方向),第 二组用 MgF2(光轴 Y 方向,与第 一组正交),两组间距根据系统空间需求设置(如 0.1mm)。

优化厚度参数:将两组波片的厚度(t1、t2)设为变量,在“Merit Function Editor”中添加多波长 CODA 操作数(如 0.5μm、0.6μm、0.7μm),目标值设为 90°,权重均为 1.0,使用“Hammer Current Optimization”优化。优化后需确保各波长相位延迟偏差小于 5%,且评价函数值接近 0(如 0.02 以下)。

六、常见问题解决:3 个高频问题的排查思路

相位延迟偏差大:若 CODA 操作数结果与目标值偏差超过 10%,先检查材料折射率是否与波长匹配(如误将 0.6μm 的 no 值用于 0.5μm 波长),再核对波片厚度计算(公式是否正确,单位是否统一为 mm),最后确认“Birefringent In”表面的模式是否为 2 或 3(模式 0/1 仅追迹单一光线,会遗漏相位计算)。

偏振态转换失效:如 1/4 波片未将线偏振光转为圆偏振光,先检查入射光偏振态设置(Jx 与 Jy 是否相等,相位差是否为 90°),再确认波片光轴方向与入射光偏振方向夹角是否为 45°(可通过“Tilt/Decenter”调整光轴倾斜角),最后查看波片孔径是否覆盖入射光束(避免边缘光线被截断)。

消色差效果差:多波长下相位延迟波动超过 10%,先调整材料组合(如替换为蓝宝石与 MgF2),再增加优化波长数量(如在 0.5-0.7μm 间添加 0.55μm、0.65μm),最后检查评价函数权重(确保各波长权重一致,避免偏向某一波长)。

在 OpticStudio 中设计真实波片,需遵循“原理→建模→验证→优化”的逻辑:先基于双折射理论确定相位延迟、材料、光轴方向等核心参数,再通过“Birefringent In/Out”表面对搭建模型,之后利用 CODA 操作数、偏振光瞳图等工具验证性能,针对多波长场景设计消色差结构。整个过程需注重参数的准确性与分析的全面性,才能确保模型与真实波片的性能一致,为后续系统集成提供可靠的偏振调控元件。

相关推荐

如何在OpticStudio中建模和设计真实波片
波片作为调控光偏振态的核心元件,其设计需精准匹配双折射材料特性、相位延迟...
如何运用Zemax Speos进行HUD抬头显示器设计
在车载抬头显示器(HUD)设计领域,单一软件难以兼顾光学系统设计与性能分...
Ansys Zemax OpticStudio软件介绍
光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,无论是前沿的增强现实(AR)与虚拟现实(VR)设...
Ansys SIwave CPA如何提取PCB与封装RLC参数
现代电子设备与产品不断向功能多样化、小型化发展的趋势下,印刷电路板的密度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