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照明领域,日行灯、内饰氛围灯等光导部件不仅是车辆外观设计的重要元素,更需满足严格的照明均匀性标准与政府法规要求。传统光导设计依赖人工反复试错,难以平衡性能、合规性与设计效率。而Ansys Speos 与 Ansys optiSLang 的联合方案,通过“光学建模仿真 参数化优化”的协同模式,构建了从初步设计到理想方案的全流程优化体系,为汽车光导设计提供了高效、精准的解决方案。

一、光导优化设计的核心需求:为何需要 Speos 与 optiSLang 协同?
汽车光导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全内反射引导光线传播,从而实现均匀、合规的出光效果。其设计面临两大关键挑战:
性能与合规的双重约束:光导需满足 ECE 等国际法规对光强度的硬性要求,同时要保证亮度均匀性,避免出现明暗不均、光斑断层等影响视觉体验的问题,尤其是日行灯需长期处于照明状态,性能稳定性要求更高。
设计参数的复杂性:光导的出光效果受棱镜结构、几何尺寸、材质特性等多参数影响,参数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,人工调整难以快速找到更优组合,且易遗漏关键影响因素。
Speos 凭借专业的光学仿真能力,可精准模拟光导的亮度、强度分布,完成法规符合性检查;optiSLang 则擅长参数敏感性分析与多目标优化,能自动驱动参数迭代,高效筛选理想设计方案。二者协同可突破传统设计瓶颈,实现光导性能与合规性的同步优化。
二、Speos optiSLang 优化工作流:从仿真到优化的全流程拆解
Speos 与 optiSLang 的联合优化遵循“数据衔接 - 仿真验证 - 敏感分析 - 参数优化 - 结果落地”的逻辑,形成闭环设计体系,具体步骤如下:
(一)第 一步:建立 Speos 与 optiSLang 的数据传输通道
二者的数据交互是协同优化的基础,目前支持三种主流传输方式,可根据项目需求灵活选择:
Workbench 直接链接:在 Ansys Workbench 平台内,将 Speos 与 optiSLang 模块直接关联,通过平台内置的数据接口实现参数与仿真结果的实时传递,操作便捷且兼容性强,适合常规光导设计项目。
optiSLang 链接 Workbench 间接传输:当 Speos 模型需嵌入 Workbench 多物理场仿真(如结合热分析考虑温度对光导性能的影响)时,可在 optiSLang 中直接调用包含 Speos 数据的 Workbench 项目,确保多学科数据的连贯传递。
脚本(Scripts)直接对接:通过自定义脚本代码,直接建立 Speos 与 optiSLang 的数据流,无需依赖平台中间件,灵活性更高,适合复杂光导模型或定制化优化需求场景。
无论选择哪种方式,核心目标都是确保 Speos 的仿真参数能精准传递至 optiSLang,且 optiSLang 的优化指令能实时驱动 Speos 模型更新,实现“参数 - 仿真 - 结果”的无缝流转。
(二)第 二步:Speos 端完成光导建模、仿真与合规检查
Speos 作为光学仿真核心工具,需完成光导的初步设计与性能验证,为后续优化提供可靠的仿真基础,关键操作集中在三个方面:
1. 光导建模与网格(Meshing)设置
网格质量直接决定仿真精度,光导结构(尤其是棱镜区域)的几何复杂性要求精细化网格划分:
常规区域可采用默认网格,但针对棱镜、转角等特殊几何体,需启用“Local Meshing”(局部网格)功能,通过加密网格密度,精准捕捉光线在这些关键区域的反射、折射行为,避免因网格粗糙导致的出光效果模拟偏差。
2. 关键仿真参数配置
光导依赖全内反射传播光线,需针对性调整仿真参数以匹配实际物理过程:
表面交互次数(Maximum number of Surface interaction):光线在光导内部与表面(尤其是棱镜表面)的交互次数远高于普通光学部件,默认的 100 次设置易导致光线提前被截断,需适当提高该数值(如根据光导长度调整至 200-500 次),确保光线传播过程被完整模拟。
XML 模板(XML Template):通过 XML 文件预设 Sensor(传感器)的测量指标与验证标准,例如定义光强度的测量点位置、亮度均匀性的评估范围等。仿真完成后,XML 可自动输出量化结果(如各测量点的强度值、亮度平均值),且这些结果能直接作为 optiSLang 的优化输出指标,无需人工二次处理。XML 标准模板可从 Ansys Customer Portal 官方网站获取,确保指标定义符合行业规范。
3. 性能与合规性验证
通过 Speos 仿真生成强度图与亮度图,从两个维度评估光导性能:
强度图(法规合规性验证):以网格视图展示各测量点的光强度值,每个表格中包含三项关键数据 —— 中间值为仿真结果,左下值为法规规定的最小限值,左上值为法规最大限值,右侧为项目自定义的安全限度。系统会自动根据数值匹配情况标注颜色:红色代表未通过法规要求,黄色代表未达到安全限度,绿色代表合规,直观呈现光导的法规符合性。
亮度图(均匀性验证):基于 18 点(或更多点)折线定义测量路径,沿路径计算亮度平均值与均方根(RMS)对比度。亮度平均值反映整体照明强度,RMS 对比度则体现均匀性(数值越低,均匀性越好),这两个指标将作为后续 optiSLang 优化的核心输出目标,确保优化方向与实际性能需求一致。
(三)第三步:optiSLang 端开展敏感性分析,锁定关键设计参数
敏感性分析是优化的“前置筛选”环节,旨在从众多设计参数中识别对光导性能影响最大的关键参数,减少后续优化的变量维度,提升效率:
建立参数化系统:将 Speos 光导模型中的可调整参数(如棱镜高度、间距、光导截面尺寸、入射光源角度等)定义为 optiSLang 的“输入参数”,同时将 Speos 输出的关键指标(如 RMS 对比度、亮度平均值、法规合规性指标)定义为“输出参数”。
敏感性计算与结果解读:通过 optiSLang 的 COP(Coefficient of Prognosis)矩阵评估参数影响:
COP 数值反映模型预测精度,数值越接近 1,说明输入与输出参数的映射关系越可靠;
同时,系统会量化各输入参数对输出参数的影响权重,例如若“棱镜高度”对 RMS 对比度的影响权重达 30%,而“光源角度”仅为 5%,则可确定“棱镜高度”为核心优化参数,后续优化可重点聚焦此类高影响参数,降低计算复杂度。
元模型构建:基于敏感性分析数据,optiSLang 自动生成输入与输出参数的元模型(响应面模型),直观展示参数变化与性能结果的关联趋势,例如“棱镜高度每增加 0.1mm,RMS 对比度降低 5%”,为后续优化提供可视化的参数调整方向。
(四)第四步:optiSLang 多目标优化与局部细化,筛选理想方案
在敏感性分析锁定关键参数后,optiSLang 通过多目标优化与局部优化结合的方式,逐步逼近理想设计:
多目标优化:平衡性能与合规性:
优化目标设定为“降低 RMS 对比度(提升均匀性)”与“最大化亮度平均值(保证照明强度)”,同时将“法规合规性”设为约束条件(即优化过程中需确保强度指标符合 ECE 标准)。
算法通过 10000 种设计方案的采样迭代,生成“帕累托面”—— 该图形展示了两个优化目标之间的权衡关系(如亮度提升与均匀性改善的平衡边界),帕累托前沿上的红点代表“非劣解”(即无法在提升一个目标的同时不降低另一个目标),是潜在的理想设计集合。
为确保可靠性,系统会自动选取 20 个帕累托前沿上的设计方案,通过调用 Speos 进行真实仿真验证(绿点标记)。由于前期敏感性分析构建的元模型精度较高(COP 值优异),验证结果与预测结果偏差极小,可快速确认方案可行性。
局部与单目标优化:进一步细化性能:
从验证通过的方案中选择基础性能较优的设计(如某方案 RMS 对比度已降至 10%,亮度平均值达标),将其中一个目标转化为约束条件(如固定亮度平均值),进行单目标优化(如进一步降低 RMS 对比度至 8%)。
优化过程中,optiSLang 结合前期敏感性分析结果(黑色标记高影响参数),在理想设计区域内进行样本迭代与附加设计(彩色标记),精准调整关键参数,实现性能的二次提升。
三、优化成果:兼顾均匀性、合规性与设计效率
通过 Speos 与 optiSLang 的协同优化,光导设计实现了三大核心突破:
性能显著提升:RMS 对比度大幅降低,亮度均匀性显著改善,照明外观从“明暗不均”转变为“连续平滑”,完全满足汽车内饰氛围灯、日行灯的视觉体验要求;
全合规保障:所有优化方案均通过 ECE 及客户自定义的光度法规检查,强度、亮度等关键指标全部落在安全限度内,无需担心法规认证风险;
效率翻倍:传统人工设计需数周甚至数月的参数调整,而联合方案通过自动化参数迭代与敏感性筛选,仅需数天即可完成从初步设计到理想方案的落地,大幅缩短研发周期,降低试错成本。
Speos 与 optiSLang 的联合方案,打破了“光学仿真”与“参数优化”的壁垒:Speos 为优化提供精准的性能与合规性反馈,确保优化方向不偏离实际需求;optiSLang 则通过智能化的参数分析与迭代,避免人工试错的盲目性,高效找到性能与合规的平衡点。这一协同模式不仅适用于汽车日行灯、氛围灯,还可拓展至车载显示背光、智能座舱光环境等更多光导应用场景,为光学设计领域提供了“仿真驱动优化,数据指导决策”的新范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