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在智能驾驶浪潮下,车载抬头显示器(HUD)已从“辅助工具”升级为“人机交互核心”,其中增强现实(AR)技术与HUD的融合(AR-HUD)更是凭借“虚实融合、信息叠加”的优势,成为提升驾驶安全性与交互体验的关键技术。然而,当前AR-HUD行业仍面临三大核心痛点:图像源(PGU)成本高、亮度不足、阳光倒灌致器件损坏。
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戴高宇团队在《光学学报》发表的研究论文《面向微显示芯片的车载抬头显示光路设计》[1],创新性地以0.6inch micro-LED微显示芯片为核心,设计出兼具“高放大倍率、小体积、抗阳光倒灌”的AR-HUD光路系统。
车载HUD历经“集成型(C-HUD)→挡风玻璃型(W-HUD)→增强现实型(AR-HUD)”三代演进,其中AR-HUD通过延长虚像距离(通常≥7m)、扩大视场角,可将导航箭头、路况提示等信息叠加在真实道路上,大幅减少驾驶员低头频率。但现有AR-HUD的PGU技术路线均存在明显短板:
数字光投影(DLP)技术:被德州仪器垄断,成本高,且依赖投影灯泡与色轮,系统体积大[2];
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(TFT-LCD)技术:自发光亮度不足(难以满足日间室外需求),虚像清晰度易受环境光影响[3];
激光扫描投影:对温度敏感,稳定性差,不适合车载复杂工况[4]。
micro-LED微显示芯片恰好弥补了上述短板—其具备自发光、高亮度(峰值亮度可达10万nit以上)、小体积(0.6inch仅约1.524cm)、高分辨率(1280×1024)的优势,成为AR-HUD的理想图像源。但micro-LED的“小尺寸”也带来新挑战:要实现驾驶员清晰观测的大虚像(需≥50inch),需通过光路系统将图像放大120倍以上,同时需解决“高倍放大下的像差校正”与“阳光倒灌烧屏”问题。
为平衡“高放大倍率”与“小系统体积”,团队设计“预放大+主放大”双级架构,通过“放大镜组(5倍)+离轴三反自由曲面镜组(25倍)”的叠加,最终实现125倍信号放大,同时利用离轴结构消除成像遮拦,自由曲面镜校正像差。
2.1系统光路原理(图1)
micro-LED图像源发出的光线,先经放大镜组与折叠平面镜投射到扩散屏形成实像;扩散屏上的光线再经自由曲面镜M1、M2两次反射放大后,投射到汽车挡风玻璃,最终反射进入驾驶员眼盒,形成距离7.7m、尺寸86.85inch的虚拟图像。
这一架构的核心优势在于:
● 预放大阶段(放大镜组)将micro-LED的小尺寸图像先放大5倍,减轻主光路(自由曲面镜组)的放大负担,节省仪表台安装空间;
● 扩散屏不仅作为“中间像面”,还能匀化光线,提升成像均匀性;
● 离轴三反结构搭配自由曲面镜,可抵消挡风玻璃的固有像差,实现无遮拦大视场成像。

图1 系统光路原理图
以ZEMAX光学设计软件为核心工具,通过“逆向建模-参数优化-正向验证”的流程,完成自由曲面镜组与放大镜组的设计,确保高倍放大下的成像质量。
1.自由曲面镜组:Zernike多项式校正像差,MTF性能优异
自由曲面镜是非旋转对称结构,比传统球面镜更灵活地校正像差,尤其适合micro-LED高倍放大场景。团队基于Zernike多项式设计自由曲面,通过多项式系数调整实现像差平衡,具体设计流程如下:
● 步骤1:逆向建模(解决虚像面无法直接作为物面的问题)
根据光路可逆原理,将“眼盒位置”设为物面,“micro-LED+放大镜组”设为像面,在ZEMAX中搭建反射结构,通过操作数REAX(光线X向坐标)、REAY(光线Y向坐标)、DIMX(最大畸变)、DIVI(除法运算)建立评价函数,评估成像质量。
● 步骤2:参数优化
- 调整光学元件距离、旋转角、偏心量,优化初始结构位置;
- 调整Zernike多项式项数(表3为M1、M2的Zernike系数),平衡球差、彗差等;
- 控制变量数量,避免初始结构变形。
● 步骤3:正向验证
将逆向结构翻转至正向(光线从micro-LED出发),验证像质指标:
MTF(调制传递函数):MTF值越接近1,成像对比度传递能力越强。正向设计中,在0.37lp/mm(奈奎斯特频率,由虚像像素间距计算)处,各焦面中心视场MTF均>0.5(图2),远超“>0.1”的行业标准;

图2 MTF曲线
畸变:系统最大畸变仅2.08%(图3),远低于5%的预期阈值,避免图像拉伸变形;

图3 网格畸变
光斑图:各视场点列图的RMS半径最大为192.096μm,远小于艾里斑半径(879.4μm,图4),说明光斑集中,成像清晰。

图4 光斑图
2.放大镜组:四片式结构+折叠光路,兼顾放大与小型化
放大镜组的核心需求是“5倍放大+小共轭距离(50-80mm)”,团队以“四片式放映物镜”为初始结构(图5),在ZEMAX中优化如下:
● 像差控制:用操作数SPHA(球差)、COMA(彗差)、ASTI(像散)、DISG(畸变)约束像差,最终畸变仅5.17%;
● 体积优化:加入平面反射镜折叠光路,将镜头总长控制在90mm,与micro-LED组装后体积仅0.67L,适配仪表台狭窄空间;
● 杂光抑制:设置光阑,限制成像光束范围,提升图像对比度。

图5 透镜组结构
表1 各物镜参数
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:放大镜组的点列图均位于艾里斑内(图6c),投影图像清晰(图6b),完全满足“将micro-LED图像预放大5倍至扩散屏”的需求。

图6 透镜组仿真结果。(a)原图;(b)投影图;(c)光斑图;(d)网格畸变
阳光倒灌是车载HUD的“致命隐患”——太阳光经挡风玻璃进入HUD内部,沿光路反向聚焦到PGU上,会导致micro-LED温度骤升,轻则影响亮度,重则烧毁器件,其示意图如图7所示。团队针对micro-LED的“单色绿光”特性,设计窄带通滤光膜,实现“透过图像光、阻挡阳光杂光”的双重效果。

图7 阳光倒灌示意图
1.滤光膜设计原理:F-P谐振器+金属层,消除透射次峰
滤光膜以法布里-珀罗(F-P)谐振器为基础,采用“高折射率材料(TiO₂)+低折射率材料(SiO₂)”交替堆叠,同时加入Ag金属层(抑制非目标波段光)与Al₂O₃附着层(提升金属层黏附性),结构为(HL)NL(HL)N,(L=SiO₂,H=TiO₂)。
2.ZEMAX仿真优化:透过率提升至70%,无次峰
初始膜系:中心波长554nm,最高透过率<40%,且存在2个透射次峰,无法满足需求;
优化后膜系:调整膜层厚度(总厚1.24μm),在ZEMAX中设置“550nm处目标透过率1、权重>10,其余波长0”,优化后:
● 序列模式下:中心波长547.9nm,透过率70.35%,带宽0.2μm,无透射次峰;
● 非序列模式下:模拟真实太阳光(黑体辐射),中心波长551.2nm,透过率60.51%,带宽0.24μm,适配实际工况;
● 逆向透过率(阳光倒灌方向):中心波长528nm,带宽0.16μm,仅允许与micro-LED同波段光通过,大幅减少倒灌光能量。
3.系统兼容性验证:透过率均匀,不影响成像
将滤光膜镀膜于扩散屏抛光面,测试各视场透过率(表2),结果显示:9个视场透过率均在55.94%-56.13%之间,均匀性优异,无“局部暗区”问题。结合micro-LED的高亮度,最终虚像亮度可达3977nit,满足日间驾驶观测需求。
表2 各视场的透过率
光学系统的“设计指标”需经得起“量产加工误差”的考验。团队在ZEMAX中采用蒙特卡罗分析法,对挡风玻璃、自由曲面镜M1/M2的“曲率半径、厚度、X/Y偏心、X/Y旋转”设置公差,进行2000次仿真:
● 正向系统(0.37lp/mm):90%以上样本的衍射平均MTF>0.75,98%以上>0.73;
● 逆向系统(10.8lp/mm):90%以上样本的衍射平均MTF>0.3。
结果表明,系统对加工误差的容忍度高,完全满足量产需求。
本研究的三大核心突破,为车载AR-HUD的产业化提供了关键支撑:
micro-LED应用破局:首次将0.6inch micro-LED作为PGU,解决了“小尺寸与大虚像”的矛盾,同时规避DLP成本高、TFT-LCD亮度不足的问题;
双级放大架构创新:放大镜组+自由曲面镜组的组合,实现125倍放大,虚像尺寸86.85inch,且系统体积仅0.67L,适配各类车型;
阳光倒灌解决方案:1.24μm窄带通滤光膜,透过率60%-70%,无次峰,有效保护micro-LED,提升系统可靠性。
未来,该方案可进一步拓展至“全彩micro-LED”“多景深成像”等方向,推动AR-HUD从“高端车型标配”走向“中低端车型普及”,为智能驾驶构建更安全、更直观的视觉交互生态。
参考文献:
[1] 陈怡妃、陈灏翰、戴高宇、路秀真、殷录桥、张建华。 面向微显示芯片的车载翻转显示光路设计[J]. 光学学报, 2024, 44(23): 2322002.
[2] 黄兴洲, 胡诗杰, 汤国茂, 杨平, 许冰, 张改娜. 远距离成像汽车平视显示光路结构设计[J]. 应用光学, 2019, 40(5): 894-900.
[3] 陈晓伟, 曹妍, 薛嘉隆, 任进伟, 王波, 吴慎将. 双自由曲面平视显示系统光学模组优化设计[J].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, 2023, 60(9): 0922001.
[4] Bin Xu, Chenhao Xu, Yao Ji, Bo Zhang, and Jinhua Li, "Lissajous MEMS laser beam scanner with uniform and high fill-factor projection for augmented reality display," Opt. Express 31, 35164-35177 (2023)
相关阅读
lumerical | 一种超高效率集成等离子体铌酸锂电光马赫-曾德尔调制器
Ansys 2025 R2 | Ansys光学与光子学仿真新功能介绍——Speos
Ansys 2025 R2 | Ansys光学与光子学仿真新功能介绍——Zemax
Ansys 2025 R2 | Ansys光学与光子学仿真新功能介绍——Lumerical
Lumerical |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双波段MIM滤波器引领高灵敏度检测革新
共封装光学 | 利用Ansys光学产品重塑数据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