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照明、消费电子显示等领域,光导凭借“均匀导光、轻薄紧凑”的优势,成为实现复杂光效的核心部件。Ansys Speos 作为专业光学仿真软件,可精准完成光导的几何建模、光学属性定义、光源匹配与出光性能验证,解决传统设计中“试错成本高、光效不可控”的问题。下面基于Speos 操作逻辑,从光导设计原理、软件实操步骤到结果分析,系统讲解光导建模与仿真全流程,为工程设计提供实操参考。

一、光导设计基础:原理与核心参数
在启动 Speos 建模前,需明确光导的光学原理与关键设计指标,确保仿真目标与实际需求一致。
(一)光导导光原理
光导基于全反射定律实现光线传输:当入射光在光导内部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,光线在光导内壁发生全反射,沿长度方向传输;通过在光导特定区域设计“微结构”(如网点、棱镜、V 型槽)破坏全反射,使光线从出光面射出,形成均匀光效。常见光导类型包括:
侧光式光导:光源位于光导端部(如 LED 灯珠置于光导两端),光线沿长度方向传输,出光面为侧面;
顶光式光导:光源位于光导底部,出光面为顶部,通过底部微结构调控出光角度。
(二)核心设计指标
仿真需重点关注三大指标,确保光导性能达标:
出光均匀性:出光面任意区域的光强偏差需控制在 ±10% 以内(如汽车氛围灯光均匀性要求≥90%);
光效利用率:出光面总光通量与光源总光通量的比值,通常要求≥70%(避免光线在光导内吸收或漏光);
出光角度:根据应用场景定义(如汽车日行灯光导出光角度需覆盖 ±30°,确保行车安全)。
二、前期准备:软件环境与模型导入
Speos 支持独立建模与 CAD 模型导入,实际设计中常结合 CAD 软件完成复杂几何构建,再导入 Speos 进行光学设置,核心准备步骤如下:
(一)软件启动与界面熟悉
启动软件:打开 Ansys Workbench,在“Toolbox”中拖拽“Speos”模块至项目流程图,双击“Speos”进入光学仿真界面;
核心界面:Speos 主界面包含“Geometry(几何)”“Optics(光学)”“Simulation(仿真)”三大模块:
“Geometry”:用于几何编辑、微结构添加;
“Optics”:定义材料光学属性、光源、探测器;
“Simulation”:设置仿真参数、运行计算与结果分析。
(二)CAD 模型导入与修复
模型导出:在 SolidWorks/CATIA 中完成光导几何建模(需包含“入射端、导光主体、出光端”三部分),导出为“STEP”或“IGES”格式(确保无破面、重叠面);
导入 Speos:在 Speos 中点击“File→Import→CAD File”,选择导出的 STEP 文件,导入时勾选“Heal Geometry”(自动修复微小破面),避免因几何缺陷导致仿真报错;
模型简化:删除与光学性能无关的特征(如安装孔、倒角),保留导光主体与关键结构(如出光面微结构),减少计算量(复杂模型可通过“Mesh Simplification”简化网格)。
三、光导建模核心步骤:从几何到光学属性定义
(一)光导主体几何优化
导入 CAD 模型后,需针对光学性能对几何进行微调,重点关注入射端与出光端设计:
入射端处理:光源与光导入射端的配合需避免“漏光”,将入射端设计为“凹面”或“台阶面”,确保 LED 灯珠完全贴合(间隙≤0.1mm);若为侧光式光导,入射端需打磨光滑,减少光线入射时的反射损耗;
出光端微结构添加:微结构是调控出光的关键,Speos 提供两种添加方式:
参数化微结构:点击“Geometry→Pattern→Parametric Pattern”,选择微结构类型,设置尺寸、排布密度;
导入自定义微结构:若需复杂微结构(如非对称 V 型槽),在 CAD 软件中绘制单个微结构,通过“Pattern→Import Pattern”导入 Speos,再沿出光面阵列排布(阵列间距根据均匀性需求调整,通常为 0.2-0.5mm)。
(二)材料光学属性定义
光导材料需选择高透光率、低折射率的光学级材料,Speos 中定义步骤如下:
创建材料库:点击“Optics→Material→Create Material”,命名为“PMMA_Optical”;
设置光学参数:
透光率:在“Transmittance”标签页,导入 PMMA 的透光率曲线,或直接输入“92%”(简化设置);
折射率:在“Refractive Index”标签页,输入 PMMA 的折射率(可见光波段 n=1.49);
散射属性:默认“无散射”(光导主体需低散射,避免光效不均),若需模拟材料杂质导致的散射,可在“Scattering”标签页设置“Rayleigh 散射”或“Mie 散射”参数(散射系数≤0.01mm⁻¹);
材料赋值:选中光导模型,右键“Assign Material→PMMA_Optical”,完成材料属性关联。
(三)光源建模与匹配
光源需与实际应用的 LED 灯珠参数一致,Speos 支持两种光源创建方式:
标准光源调用:点击“Optics→Source→Create Source→LED”,在“LED Library”中选择与实际匹配的 LED 型号,软件自动加载该 LED 的光强分布曲线(LIV 曲线)、光谱分布(450nm 蓝光 荧光粉光谱);
自定义光源:若无匹配型号,手动设置光源参数:
光源类型:选择“Surface Source”;
光强分布:在“Intensity Distribution”标签页,导入 LED 的空间光强分布曲线;
光谱:在“Spectrum”标签页,导入 LED 的光谱数据;
位置匹配:将光源移动至光导入射端,确保光源发光面与光导入射端完全贴合,避免间隙导致的漏光。
(四)探测器设置:捕捉出光性能数据
探测器用于采集光导的出光均匀性、光效、角度分布,需根据指标需求选择探测器类型:
面探测器(Surface Detector):用于测量出光均匀性,步骤如下:
点击“Optics→Detector→Create Detector→Surface Detector”,命名为“Uniformity_Detector”;
位置设置:将探测器放置在光导出光面外侧,尺寸与出光面完全一致;
参数配置:在“Settings”标签页,设置“Resolution(分辨率)”为 500×500 像素,勾选“Intensity”“Irradiance”;
积分球探测器(Integrating Sphere Detector):用于测量光效利用率,步骤如下:
创建积分球探测器,将光导完全包裹在积分球内部(积分球直径需为光导最大尺寸的 3 倍以上,避免光线直接照射探测器);
配置参数:勾选“Flux”,通过“光源总光通量 - 积分球采集的出光通量”计算光效利用率;
角度探测器:用于测量出光角度,步骤如下:
创建角度探测器,将其放置在光导出光面正前方,设置“Phi 角(方位角)”范围 0°-360°、“Theta 角(极角)”范围 0°-90°,步长 1°;
勾选“Intensity Distribution”,采集不同角度的光强数据,生成极坐标光强分布图。
四、仿真参数设置与运行
(一)仿真精度与光线数量设置
仿真精度直接影响结果可靠性,需平衡精度与计算效率:
光线数量:点击“Simulation→Settings→Ray Tracing”,设置“Number of Rays”(光线数量):
初步验证:100 万 - 500 万条光线;
精准计算:1000 万 - 5000 万条光线;
光线追迹深度:设置“Max Ray Bounces”(最大反射次数)为 50-100 次(光导内光线需多次反射,次数过少会导致光线提前终止,结果偏低);
能量阈值:设置“Energy Threshold”为 1e-6(当光线能量衰减至初始能量的 1e-6 时,停止追迹,避免无效计算)。
(二)仿真环境设置
背景环境:默认“Black Body(黑体)”(无环境光干扰),若需模拟实际应用环境(如汽车内饰反光),可在“Environment”标签页导入环境光光谱(如车内 LED 氛围灯光谱);
温度影响:若光导工作环境温度波动大(如汽车发动机舱附近),在“Material”标签页勾选“Temperature Dependence”,输入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折射率变化曲线(如 PMMA 在 - 40℃-85℃的折射率变化 ±0.005),模拟温度对导光性能的影响。
(三)启动仿真与进度监控
运行仿真:点击“Simulation→Run”,在“Job Manager”中查看仿真进度(显示已发射光线数量、剩余时间);
中断与续算:若需暂停仿真,点击“Pause”,后续可通过“Resume”继续计算(无需重新开始);若仿真报错,查看“Log File”(日志文件),常见错误包括“几何破面”“光源与光导间隙过大”,需返回前期步骤修复。
五、仿真结果分析:验证光导性能
仿真完成后,通过 Speos 的“Results”模块分析关键指标,判断光导设计是否达标,核心分析内容如下:
(一)出光均匀性分析
查看面探测器结果:双击“Uniformity_Detector”,生成出光面的“辐照度热力图”(颜色越均匀,代表光强分布越一致);
定量计算:点击“Analysis→Uniformity”,软件自动计算“最小辐照度、最大辐照度、平均辐照度”,均匀性 =(1-(最大 - 最小)/ 平均)×100 %。若均匀性<90%(如汽车氛围灯需求),需优化微结构:
入射端微结构密度降低(减少光线过早射出);
光导远端微结构密度增加(补偿光线衰减);
调整微结构尺寸(如网点直径从 0.3mm 增至 0.5mm,增强出光效率)。
(二)光效利用率计算
提取积分球数据:双击“Integrating Sphere Detector”,获取光导出光面的总光通量(Φ_out);
计算光效:光效利用率 =Φ_out / Φ_source ×100 %(Φ_source 为光源总光通量,可在光源属性中查看)。若光效<70%,需排查:
光导材料透光率是否过低(更换高透光 PMMA,透光率≥94%);
入射端间隙是否过大(减小间隙至≤0.05mm,减少漏光);
光导内壁粗糙度是否过高(降低粗糙度至 Ra≤0.1μm,减少散射损耗)。
(三)出光角度分析
生成极坐标图:双击“Goniometer Detector”,生成“极坐标光强分布图”,直观查看不同角度的光强;
验证角度指标:若设计要求出光角度覆盖 ±30°(如汽车日行灯),查看 30° 方向的光强是否≥50% 峰值光强(满足国 家标准)。若角度过窄,可增大出光面微结构的棱镜角度(如从 45° 增至 60°);若角度过宽,减小棱镜角度(如从 45° 减至 30°)。
(四)光线轨迹可视化
为定位光导内的“暗区”或“漏光区域”,可查看光线轨迹:
点击“Results→Ray Tracing→Visualization”,选择“Show Rays”(显示光线);
筛选“高能量光线”(能量≥初始能量的 10%),查看其在光导内的传播路径:
若光导某区域无光线到达(暗区),需调整入射端角度或增加该区域的微结构;
若光线从非出光面射出(漏光),需优化该区域的几何(如增加壁厚)或提高内壁光洁度。
Ansys Speos 为光导设计提供了“从几何建模到性能验证”的全流程解决方案,核心在于“精准定义光学属性、合理设置仿真参数、科学分析结果”。通过上述流程,可在物理样机制作前(成本高达数千元 / 件)预测量导性能,大幅降低试错成本、缩短研发周期。对于工程师而言,需结合实际应用场景(如汽车、消费电子)灵活调整设计参数,同时注重“几何简化与仿真精度的平衡”,才能高效完成光导设计,满足复杂光效需求。